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郿坞

苏轼 苏轼〔宋代〕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董卓衣中穿着厚甲行走何所畏惧,依恃郿坞藏金粮可以退居故里。
到底是英雄豪杰谁能比上,将他肚中的脂肪点燃,燃起的光亮明灯难比。

注释
郿坞(méi wù):故址在今陕西眉县北,为董卓老巢。
衣中甲厚:董卓自知作恶太多,怕人行刺,常在衣内穿厚甲。
凭:依恃。
毕竟:究竟,到底。
英雄:指董卓,含讽刺意味。
“脐脂”句:董卓被杀后,被抛尸示众。当时天热,其尸体肥硕,脂肪流于地上。守尸的士卒在他肚脐上点火照明,数日不灭。

参考资料:完善

1、 岳希仁编著,古代咏史诗精选点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181页
2、 刘自献主编,苏轼游览诗注译,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02,第65-66页

赏析

  《郿坞》是一首讽刺性很强的诗。诗的前两句作者以董卓的口吻描述了他自以为得意的两件事:衣中套甲和筑坞藏金。后两句急转,作者以极其辛辣的笔锋挖苦了他非但不能善终,死后还被人用身上的脂油点燃作灯,与一般的“英雄”的结局果然大不一样。反话正说,更显出作者对董卓的愤恨、鄙夷之情。

  诗人以勾魂摄魄的笔法,诙谐幽默的语气,生动滑稽的场面,对历史人物董卓的可耻下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嘲笑。

  用一首小诗刻画一个历史人物的面貌,并对其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这对一般诗人来说难度很大,但在苏轼的笔下却能因难见巧,难中见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诗的主题思想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郿坞》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以董卓的口吻描述了他自以为得意的两件事:衣中套甲和筑坞藏金;后两句急转,诗人以极其辛辣的笔锋挖苦了他非但不能善终,死后还被人用身上的脂油点燃作灯,与一般的“英雄”的结局果然大不一样。反话正说,更显出对董卓的愤恨、鄙夷之情。全诗虽只有二十八字,但其中所表露的意蕴和情感却大起大落,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二月,苏轼初任凤翔(今属陕西)府签判时,受命到所属郿县等地减决囚禁事宜,经过郿坞,想起东汉末年董卓的种种劣迹,写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葛杰,仓阳卿选注,千家绝句,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11,第392-393页
2、 姚立岩等编注,历代绝句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08,第249-251页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3785篇诗文  4821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清平乐·夏日游湖

朱淑真 朱淑真〔宋代〕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点绛唇·新月娟娟

汪藻 汪藻〔宋代〕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戚氏·晚秋天

柳永 柳永〔宋代〕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